$\quad$讲道理,标题起的好的确是吸引力高出数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吸引了我。本文写在阅读之后。主要回答三个问题:思考如何进行?如何记忆?如何保护脆弱的思考欲望?
$\quad$本文说是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不妨说是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或者不喜欢思考。这和这本书的名字差别较大,因为上学不只有思考的任务。还可能有其他任务。
$\quad$不过不喜欢思考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按作者的观点,大脑并非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如果我们考察我们的视觉和运动行为,就会发现这方面我们自身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强大和迅捷。
$\quad$认识一个物体,迅速把握其特征,脑中发生了无数的神经活动。当然也会产生许多有趣的视觉欺骗,它们并不是为了欺骗我们,而是在生存的过程中,这些处理相当的有效。
$\quad$而我们自己或许都深有体会,思考这件事却没那么容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 十分脆弱,容易被外界干扰。
- 我们常说,用兴趣驱动学习。但是长久的学习和思考需要的不仅是兴趣,还有其他的东西。
- 思考十分缓慢,十分消耗精力,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未必正确。
$\quad$许多时候我们看上去是在思考,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检索记忆。比如购物、回家、做菜,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思索都是在搜寻已有的记忆。大部分时候,搜寻记忆要比思考有用得多。
$\quad$现在许多人都反对死记硬背,讲究系统性学习、批判性思维。但是后者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这些都是深深根植于庞大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经验的。这也是很多家长弄不明白为什么小孩不能理解“如此简单”的算数。这是因为:
- 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比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无不需要对许多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记忆。
- 背景知识及其重要。无论是看视频,还是读文章,拥有背景知识的人总能记忆学习更多知识。
- 知识体系在前,批判性思维在后。
$\quad$又比如,CNNFBI,这一串英文字符,如果你知道CNN和FBI这两个缩写,那么记忆它们十分容易;又比如Dota2或者LOL的比赛解说,熟悉游戏的人更容易从解说中获得信息。学习早期认知力和晚期截然不同,这也是专家学者不同于刚入门的学生的关键所在。
$\quad$那么如何记忆呢?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那么问题又回到了思考上来。不妨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记住电视中的细节,却记不住知识。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或者肾虚!往往是在!过度劳累之后!诸于此类的。
$\quad$重复背诵是一个相当基础的记忆方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重复的比例是在不断的下降的。而且重复未必是记忆的必要条件,比如现在你能画出QQ或者微信的图标吗?可见重复也未必能保证记忆。意义与联想可能更重要,这也是故事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原因吧。每个有意义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进行,人们的记忆就越发深刻。
$\quad$所以又引出一个问题:题海战术有用吗?
$\quad$没有充分的练习,是无法精通任何脑力活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量的多寡,而在于持久的练习。
$\quad$而这种持久并不能仅靠一厢情愿支持。而是需要一定的挑战,让思考得到解决问题后的快感,这就需要借助外力。因为自身很难做到这一点,或许可以试试费曼学习法,把解题变成传授,或者是整理笔记这种方式来激发思考的愉悦感。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记忆机制,也就是信息$\to$工作记忆$\leftrightarrows$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就是思考时,所存储的环境信息中得到的有用的信息。一般来说,背景知识越多,工作记忆的负担也就越小,越容易在狭小的工作记忆中容纳更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激发思考。
从这个角度讲,背景知识的记忆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