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Booster

I can’t beat it. So I must beat it!

事情要从哪里开始说起呢?两次不眠的夜晚,脑海里闪过太多的想法,此时却不知道想说些什么。

还是谈谈上周六看过的电影《年会不能停》。它是一部喜剧,在这个满是爱情的市场中没有谈恋爱,并且使用错位感来好好营造欢乐。 虽然仍有令人诟病的煽情片段,但是也尽量使用煽情后迅速制造笑点脱离来消解这种隔靴搔痒式的严肃感。 人物塑造也有些意思,惨惨的庄正直失去了三十万,却是非法所得,投机倒把最后却自食其果,所谓“正直”。 小姐姐尽管有着与其身份不匹配的傲气,但往往会被下一刻的微微妥协消解,这是一个矛盾的角色,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迷惘,最后选择了追梦。 天台戏中,小姐姐几乎是主动推动者,但天台戏也是全场最魔幻的一幕,最后以白客上头过后的恐高作为对严肃的消解。 瑕不掩瑜,属实是一部不错的喜剧片。

但是还是得谈谈这段天台戏。白客的情绪在此刻爆发,他做错了什么呢?所有事情兢兢业业超额超量地完成,但是领导的过错还是他来承担。此时他想保住自己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呢?难道还要责备他不懂抗争吗?那么这一切的一切是谁的问题呢?

哦,原来是徐总的问题。他为了挤压董事长的势力,扩大自己的权力罢了。在年会上和盘托出,董事长明察秋毫,还所有人一个公道。电影最大的虚幻就在这里,我们必须假定要有一个至高的上帝,祂只是被蒙蔽,而不是不在意。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抽刀断水罢了。

这种假设将结构化的恶简化成个人的恶,把难以察觉的恶简化成刻意隐瞒的罪。于是沉冤昭雪,天下大白。 这是电影,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确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但在现实中的现实里,我们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呢?

这又不得不提到上周末看到的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个人的恶对抗个人的恶。

起初我认为它是加缪所言之局外人。这也是我最初在豆瓣上给它的评价:

局外人(4星)

但在彻夜长考中,我突然想到了它。局外人是什么呢?是一群人自以为是的,以“人”的名义对主角的荒谬审判。 这里的恶是虚假的恶,是一群人自以为是的恶,是荒谬的恶,“母亲葬礼的第二天居然就过上了正常日子,这证明了他的冷漠与无情”。 这是局外人。

但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什么呢?疏忽的大火使 Lee 的孩子丧生。这使 Lee 的生命停留在了那一个晚上。 他永远地离开了曼切斯特,他的伤心地。后来 Lee 的哥哥去世,将他的儿子托付给 Lee。于是 Lee 回到小镇,开始处理他哥哥的后事,以及他的侄儿 Patrick。

似乎会是一场和解,一次向前看的跨越。但 Lee 已经死了,因为疏忽的大火,将他的三个孩子连同他自己一同焚烧。 Patrick 在曼切斯特有自己的生活,有船、乐队、冰球队和他的两个女朋友。他不想离开曼切斯特。 于是 Lee 将 Patrick 托付给另一个人。而 Lee 重新离开曼切斯特,短暂的和解是为了更大的不和解。

I can’t beat it.(我不能忍受)

这是 Lee 的理由。

I Must Beat It!

这是 Lee 的做法。你没事盯着我看干什么?你撞了我说声道歉了又如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痛苦了,必须要出重拳。

这就是疏忽的恶。是的,主观上我已经准备做好每一件事情了,但是实际上又如何呢? 在现实中的现实里,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概率对于群体来说是一个数字,但是对个人来说就是一座大山。 哪怕我每天能保持精神专注99.9%,但我否定不了那最后疏忽的0.1%,而这就是一切的罪恶,是我的原罪。

这种几乎无法改变的罪恶又能如何呢?尽人事,知天命。但应该与每一件人事和解吗?于是 Lee 选择了冷漠,没有选择活着。 他没有死亡仅仅是没有死亡的理由,这远不足以支撑他活着。 这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不选择死亡和活着是两码事。

或许我们能使用同样的方式来应对两种不同的恶,但或许,我们能有更多的方式。